咆嘯隔音間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政策

一張票的補助-談「文化創意產業」(六)

台灣政府要談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會有一個盲點。就如前述 誰才是導演-談「文化創意產業」(五) 所說,大家的思維都在兩極化的發展裡面。由於官方的名牌心理,都要提昇頂級文化項目或團體,造成民間只能以己力來執行沒有被青睞的項目。企業完全無法在民 間單位裡面得到好處,自然就與官方一樣,投資在官方提昇的項目與團體。如此一來,造成小者恆小,大者恆大,而且差距越來越大。

到底誰才是乞丐?
然而,政府的補助機制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竟然是由一群人來評斷你有沒有資格拿到補助,企業這麼作就算了,畢竟他們沒有提昇國家文化的義務,但是政府竟然 也以為自己是企業嗎?藝術團體竟然要聘請一個會寫企劃案的人來讓政府補助他的藝術作品,這台灣政府真的是把文化藝術團體當作乞丐來看的。你說好聽的話,我 才多給你一點錢,你是有名的乞丐,我才多給你一點錢。到底誰才是乞丐?文化團體省吃儉用就為了要提昇台灣文化,施捨了政府,送給他們一堆好作品、好形象, 然後政府還可以說「這是他們任內的偉大政績!」。到底誰才是乞丐?

要寫一個好的創意企劃案,去開活動公司就好了,幹嘛苦哈哈的作表演、作裝置?而且,補助評審機制可是人治耶!一群不需要看戲的人,他們來決定你能不能獲得他們的臨幸,而且是投票喔!不能的話,請你繼續待在後宮,如此循環,直到老死。

為什麼一個藝術作品要在一個完全看不到黑箱評審過程裡面被宰割?我不明白,這是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官員的巨大,人民需要對他們低頭嗎?而且,您老大給了錢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您有沒有看過您評審過的作品呢?您真以為您是偉大的評審嗎?被您評的人民同時也在評審您。

上面一堆補助的怨言,那麼是不是不該有補助?當然要有,而且不能只是給錢了事,人民選出政府不是要他們付錢的,是要他們做事的。

台灣政府很妙的喜歡興建大型表演場地,他們的論點是有了大場地,就會有人來。這可笑的想法讓我想到以前聽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寂寞的人看到一則廣告──「有了電話,朋友就來!」
於是他裝了一支電話,希望朋友跟著來。白天他賣力地工作,回家之後就整晚歇斯底里地盯著電話,心想,他錯過了不少電話。他仍然寂寞,開始為可能漏接的電話 而抓狂。一天他又看到一則廣告──「有了答錄機,朋友不漏接!」於是他又裝了答錄機。但一個星期以後,他就把它退了,因為空空的答錄機,使房間更加寂寞。

M型團體
中型的表演場地很奇怪的沒有任何官員打算興建,可能是因為他不夠”大”,無法表現官員的偉大吧…於是我們充斥著大型場地與民間自己發展的小型場地。大 型團體不會使用小型場地,小型團體沒有能力使用大型場地,而中型團體就卡在中間,既無法使用小型規模的場地,又沒能力讓大場地坐滿觀眾,永遠吃不飽,餓不 死。導致小型團體無法晉升中型團體,中型團體無法晉升大型團體。

當政府無法在政策上面作後援平台,卻一昧主導文化藝術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兩極化的結果,更不用提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試想:兩極化的文化團體,必然也會 造成兩極化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亦即窮者恆窮,富者恆富,與文化本身完全無關。大團可以盡量作爛作品,反正政府和企業買單。

政府官員看大觀園
我們的政府官員喜歡用外國發展成熟的文創業來形塑文創美好的遠景,卻從來不提那些國家在之前花了多少心力與金錢在提昇文化本質上面。從來就一直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所以組了有錢觀光團去各大國家SHOPPING文創。

要看嘛?讓我們來看看文件會的數據,以一九九六年為例,法國國家文化總預算約110億歐元,其中地方政府為52.7億歐元,佔百分之四十七點七 (其中又以市(鎮)府預算最高,達43億歐元,區政府最低,2.3億歐元);中央政府預算為57.8億歐元,佔百分之五十二點三。由於市(鎮)府文化預算 的強勢,突顯出法國地方政府文化行政中,市(鎮)府對於文化事務的重視程度,更說明了在文化集權的傳統狀態中,市(鎮)府勇於革新求變的決心與成效。

德國政府把照顧人民的精神生活當作份内的事。全國有一百二十五個歌劇院。政府出錢蓋劇院,養團,製作節目,每張門票津貼百分之六十六來壓低票價。

台灣呢…目前有沒有一個國家劇團?民國97年文化總預算是228億,與1996年法國的文化總預算相比,不知道怎麼比起。

其實,先不論文化總預算的多少,如果依照德國的補助方式,倒是會造成一種自由發展的機制,假設賣出一張票,政府就補助一張票的錢。那麼想多賺錢的團體就會 用力宣傳,不但提昇觀眾人數,他們會有觀眾人數的壓力,同時也可以造成團體表演品質提昇,避免短視團體獲得補助後亂做作品。

再者,縣市政府可以每年認養各種類型中型表演團體,使其可以成為縣市表演代表團,有音樂、戲劇、古典等等。然而社區也可以認養小型表演團體,提昇社區互動,同時也讓社區文化素質提昇。

政府應該有各種層面讓各種不同層級的文化被安置在對的地方
而非長久以來的「Right man In Wrong Place」

參考文件:
文建會2000年文化白皮書
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1-1-1.pdf

流浪者之歌_遺憾與歉疚(林懷民/聯合報)
http://www.mrsturtle.com/archives/001797.html

標準
咆嘯隔音間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政策

誰才是導演?-談文化創意產業(五)

這是我昨天去幸福戲院看的二輪片,內容敘述一個患有燥鬱症的失婚男子,帶著難得見到的兒女,去看了一部影評人說難得佳片的藝術電影,但其內容之難看艱澀而 且造成他與妻兒的分隔,使得他憤而去找該片的導演,要他支付所有因為看他電影而產生的費用471元以得補償,甚至要求當該導演下部片的共同編導。他更重寫 劇本,寫出了一個「愛的大爆殺」,裡面滿滿都是大家愛看的爆破、爆破、爆破。最後兩人在一次殺青派對的衝突之下決裂,原導演因記恨而亂剪影片,但首映會卻 因此而造成影評認為藝術與通俗性極高,而給予無上的評價。

這部電影把所有可以諷刺的,藝術家、消費者、影評甚至柏林影展等,都狠狠地嘲笑了一番。我們看了也非常開心,更進而深思:究竟拍電影是為了滿足自己還是消費者?藝術是不是需要服務消費者?這同時也正是藝術與商業兩者最大的盲點。

而我則想到一個很有名的邏輯陷阱:「天才不用唸書也可以考100分,笨蛋唸了書也是考0分,所以我們就不用唸書了」乍聽之下,邏輯似乎完全無誤,其數學運 算即以「因為100×1=100, 0x1=0,故1無法改變結論,可忽略不計」的二元思維,卻完全忽略大部分的人並非天才或笨蛋,以及有人唸書並不是為了考試等等。

同樣的,我們在討論文化與產業時也很容易落入這樣的二元思維。什麼反商情結、反文化情結等名詞到處都是,但仔細思量,就會發現我們都不該只在0或100。 用台灣喜歡的藍綠用語來說,台灣人非藍即綠,但其實也會看到淺綠淺藍,這些都是強烈意識型態灌輸後的結果,那麼受惠的不是中間1~99的人,而是0與 100的少數官僚。

綜觀許多兩極化的文字,其實際解決的都不是現在正在看文章的你我。試問,那些說產業比較重要的人,您的月收入有比較高嗎?應該都是那些根本不講誰比較重要 的大老闆吧?同樣的,講藝術比較重要的人又做了哪些能提昇藝術的事?賺錢、作創作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理會你一個部落格站長的呻吟對話?在頂端的藝術人 和商人都不會理會1~99的,而且你會發現,頂端的商人或藝術人並不會窮到沒錢吃飯或沒有藝術品味。

我們就是這1~99的人,而且似乎很妙的愛把彼此分區,好像1~50的人就是不識字,51~99則是吸血鬼。但好笑的是,彼此都不是那樣的人。我們應該做 的不正是”務實”嗎?讓0~100都是獨立的個體,101個人都能接受藝術與商業的思想,倘若您不懂中文,又怎麼能批評中文結構很差呢?是的,我們不需要 成為藝術國家,也不需要成為商業國家。台灣,應該是多元的。

討論是必要的,我想文化人絕對不反對「文化創意產業」,讓作品能有效率的賺錢有什麼不好呢?但文化不該只是「文化創意產業」,就好像商業不該只是服務業一 樣。倘若文化不同的層次能夠被梳理出來,就像商業一般能夠涵蓋各種行業。那麼,我相信文化人會舉雙手贊成「文化創意產業」,進而創造 文化、產業、人民三贏的良性循環!!

開眼電影網「誰才是導演」劇情簡介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2&film_id=fCen50484368

標準
咆嘯隔音間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政策

外包還是統包? -談「文化創意產業」(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OT(Operate Transfer)的概念跑出來,這一出來,約聘制度也冒出來,約聘制度一出來,一人公司也越來越多。這是環境造成,一個產品記者會假設接到廠商的案子, 再轉包給下游活動公司,一個轉手就是輕輕鬆鬆的幾十萬,一樣是通霄熬夜,誰還願意在公司裡面賺兩、三萬?

這樣的環境裡面,每個人都不用做事,只要把事情推給下面那一層就可以了。然而政府機關有什麼計畫,也會以私下要各公司來寫企劃案,要是通過時,公開招標時 就可以讓這個公司過關。當然,這樣的餌屢試不爽,總是會有各種公司願意寫企劃案或設計圖。然而一旦被內部選過了之後,他們便以這個企劃案作為他們公開招標 的規格書,辛辛苦苦寫的企劃或設計圖一旦成為規格,底牌就已經被掀開,其他公司當然就可以輕輕鬆鬆地加上更好的創意在其中,至於誰會得標呢?當然是那些有 名或在裡面有關係的。一個默默無名的活動、設計公司怎麼可能做到?

有沒有發現,這裡面的政府只有做的就是騙這些公司來寫規格書,他們一件事也不用作,甚至連車馬費、規格書的設計也不用給錢。這種競稿的模式在建築設計、活動企劃行之有年,政府也在做這個。

但是這樣的外包有什麼壞處,公司不是笨蛋,他們會把特殊規格放在規格書裡,一旦其他公司得標也不可能完成該設計,最後還是開規格的公司成為得標單位。無論 是有關係得標或是特殊規格得標,任何一種輸的都是人民,倘若政府能有一個單位是專長為各部門標案製作規格書,那麼就不會圖利到任何廠商。

文化創意天堂

在文化創意產業裡面,有一個提到電玩,這個就要提到韓國。他們的政府有一個專職單位,他們把所有電玩技術、3D動畫、角色等等都製作成模組。然而,他們是 公開讓你寫RPG的腳本,也就是說,你只要寫一個「天堂」的腳本給政府這個單位,他們就作成電玩,難怪韓國文創能夠如此快速成長。同樣的,他們的表演藝術 也是有一個政府單位,專職於行政、行銷,所以他們的藝文團體真的都能專心於所長。

閒置用地的惡夢

政府如果願意用這樣的態度來作文創,其實是有可能多贏的。但是如果還是用外包的態度來做事,他只會是一個夢靨。光是國內表演場地的經營,政府就是這樣的態 度,例如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偶戲館、表演36房等,他招集各劇團來競標,然後將一個閒置用地釋出,接下來這個場地的所有支出就都是該團體自負盈虧。做的 好就是政績,作不好就重新招標,台北市政府把這個作為叫做政績。

圓場,台北市政府讓數個表演團體進駐成為排練場和辦公室,交通不便不說,光是團體要整理那個場地就已經花了許多費用,還要求表演團體管理外租場地。這是台北市政府的政績。

接下來,因為雲門大火,讓藝文團體沒有排練場的問題浮現,台北縣政府最近又釋出閒置用地給表演團體使用,一個偏遠學校的教室,光是作公車就要轉好幾站,下車後還要自行走路半小時,這也是政府的政績。

當然,你可以說「政府給你場地排練還嫌,為什麼不想想那些根本沒有場地使用的單位?」。其實,以上接手的團體都已經很感恩地接受他們所得的場地,但是,要 表演團體來作場地營運管理,這究竟是什麼思維?政府做了一個轉手的動作,就可以成為政績,這樣的政府,只要制訂規則然後外包,任何人都能當。您說,文化人 能不想乾脆都自己搞嗎?

倘若政府的作為能讓人才有其所,場地有其用,而不是到處興建蚊子館,藝文團體都能依靠自己的專長有收入,他們還會抱怨補助太少嗎?整體配套過於粗糙才是詬病之處。

這最後還是回到「文化是一種態度」

最近,台北市文化局成立的財團法人文化基金會舉辦了「台北藝穗節」,將所有台北市的表演場地都開放創作者免費使用,票房則歸團體所有。其實,內部的運作算 是粗糙,裝台、拆臺含演出必需要在三個小時內,如此一來,吸引的也將會是粗糙的表演形式。先不論該基金會成立是否為文化界一直質疑的白手套。但這樣的立意 的確直接受惠許多表演團體,而且也做到前述行政、行銷都為政府來作,倘若台北市文化局能夠將這樣的藝術型態成為終年常態,意即未來台北市團體演出場地都不 需要場租,那對中小型團體真的是大恩大德,不但鼓勵創作,也能讓表演團體自力更生,更因為政府行銷而提昇市民藝文水準。

標準
咆嘯隔音間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政策

愛情麵包-談「文化創意產業」(二)

「文化創意產業」到底有什麼不好?其實我也想不通,如果政府能夠將文化變成產業,藝術家可以因此而有收入耶~國家也有稅收,而不需要一天到晚都要給這個補助給那個扶植的。

而且,我甚至相信,「文化創意產業」是政府讓文化創意晉升成為主流的手段,這是美意,我真的相信,我也不反對「文化創意產業」,畢竟能夠讓人民有更多收入,這也是不錯。可是這裡面牽涉到太多複雜的問題,也忽略太多的聲音。

首先,我用「麵包」來比擬「產業」,它能夠讓你吃飽,他能夠用數量作為計算。接著我用「愛情」來比擬「文化」,因為它無法被度量,而且它能夠讓人魂牽夢縈。

讀者可以自問,你要愛情還是麵包?

但是今天麵包師父做了一個叫做「愛情麵包」,所以你大可以兩者兼得,不需要選擇其一。「愛情麵包」可真玄,從來愛情就是愛情,麵包就是麵包,你要怎麼吃一個叫做「愛情麵包」的東西阿?

原來阿~麵包師父和一個女人戀愛,他用她的吻,吻在那麵包上面,這就是「愛情麵包」呀!

「愛情麵包」賣得非常好,但是吃的人都是憑靠其宣傳以及好奇,你訪問任何一個人,他們都可以掰出「我有吃到戀愛的感覺」,這樣感覺自我良好的景況不斷發生,造成熱潮。

麵包師父完全忙到不行,當然,那位麵包師父的女友也忙到不行,她一天到晚去親那個剛發好的麵團,嘴巴早就已經浮腫、潰爛,更遑論與麵包師父的戀愛了。麵包 師父心裡想的只有要怎麼繼續開拓分店,找更多麵包師父並與一女子談戀愛,讓更多女人去親吻那麵包,甚至還想開發新產品「上帝麵包」還有「如來麵包」,然後 熱賣。其實,到了後來,麵包師父也發現,根本也不會有人注意到底有沒有人談戀愛甚至是吻過那麵包。他乾脆直接就跟那早已醜陋沒有利用價值的女子分手,這樣 還省了跟女子約會的費用呢!

然而,這故事裡面究竟誰得到了愛情?

我們都不會反對麵包很重要,有人可以不需要愛情,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只吃麵包,更不能因為愛情它沒有產值而且不能度量就糟蹋愛情。若愛情只是為了麵包而 生,愛情肯定會無怨無悔的付出,但是麵包卻是吃了就沒有了。這兩者思維的根本上就不同,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愛情麵包」,而是讓麵包師父有一個能夠愛對方的 心,兩人一起在充滿愛情的環境裡賣各式各樣的麵包。

我不禁想問「文化創意產業」是「愛情麵包」嗎?

標準
文化創意產業

一個軟體設計師的夢靨 -談「文化創意產業」(ㄧ)

「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名詞,自從提出之後就有許多爭論,它同時也引出許多對立面的論述。然而,文化歸文化,產業歸產業,真的不可以嗎?又,文化結合產業不可以嗎?

首先,我們先從一個能成為產業的資訊軟體業來講起(因為筆者過去是軟體工程師)。
當一個軟體設計師遇上藝術工作者,可能的對話會是什麼?
軟體設計師說:「你們一天到晚作那些沒錢賺的事情,不覺得很累嗎?為什麼不想辦法讓自己有錢了之後再做呢?」
藝術工作者說:「你們一天到晚只能待在辦公室裡面賺錢,不覺得很無聊嗎?為什麼不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有意義一點?」
以上簡單的對話,便是以各自的觀點來看對方。

接下來,我們讓軟體設計師這個角色進入一個虛擬世界,這是一個軟體業不成熟的世界,沒有人要寫程式,到處都在盜版。他必須開始賺錢,但是眼前的公司沒有業務,也沒有行政,甚至他自己就是老闆。但是他非常熱愛寫程式,因為他能夠在程式的字裡行間得到滿足感。

他該怎麼作?

於是他想自己開發一個程式,他想像那個程式是一個完美的,於是花錢買了一台電腦以及程式編譯軟體,這些高額的電腦以及軟體,已經讓他一塊錢也沒有了,他只剩下能夠寫程式的自己。

很高興的,終於程式寫完了,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程式,接下來他卻碰上一連串的阻礙。原來程式是需要經過包裝才能賣出,總不能給人一個程式碼吧?他需要把程 式燒成光碟,還要設計外盒以及印刷外盒,這樣才能算是一個在外面賣的套裝軟體。但是以他僅有的存款,只能支付印刷的費用了。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請政府或 企業補助這個軟體製作,因為他知道外面需要這個很重要的軟體,他要讓更多人受惠。

這真是個好辦法

於是他單槍匹馬去了一家知名企業,準備讓對方知道這個程式一定會受惠許多人,但是他嘴裡怎麼能說出老闆喜歡的字眼?滿滿的都是「這個部份會讓CPU運算效率達到100%」「我程式裡面都沒有用GOTO這種會造成系統紊亂的程式碼」
而且,老闆開宗明義就說了一句話「我投資你有什麼好處?人家去網路抓盜版就好了,我怎麼賺的到錢?」當然,以失敗告終。

他轉而去找政府,畢竟這個政府是支持軟體業的,只是做的不夠好。政府雖然也知道軟體業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明明大家都用盜版,根本就很難有績效。不過,他三找四找,政府終於願意給他幾萬元,好讓軟體能夠找到美術設計外盒,壓光碟並印盒。

這一位高學歷的軟體設計師可真是受足了行政庶務的苦頭,你問他為什麼不能先找一個行政和業務呢?這也一言難盡,首先,他已經自己沒有收入在寫這個完美的程式了,光是搞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就已經耗去他全部的積蓄,何況他還要生活。

好啦~光碟包裝印盒之後,他才發現需要一個業務呀!不然這完美的軟體該怎麼推出去?但是他早就沒有錢了,於是三請四請,請了個好朋友義務當他的業務,沒有 收入的喔~這真是一分錢一分貨,沒有錢的業務做事起來也真是慢條斯理,一個月後,才賣出了2盒,其中一盒還是那好朋友的親戚買來給小朋友當飛盤玩。

好朋友說「不行繼續這樣沒有收入下去了」,於是離職。設計師心灰意冷,但他還是不放棄,他打算豁出去了。他用現金卡跟銀行領了幾萬元的現金,請了一個很厲害的業務來。

有了業務總可以賣了吧?

的確,業務為他賣出了不少,但因為售價過高,卻也不多,頂多可以支付業務兩個月的薪水。但是很奇怪的,第三個月沒辦法再賣了,原來網路上早就已經滿滿皆是 這套完美的軟體,這個世界的使用者只在意能夠用到軟體就夠了,所以大家都想辦法把軟體、音樂、電影破解,根本不需要在乎背後這位軟體設計師花了多少心血製 作的。

他看著這個軟體概念這麼不健全的國家,不要說是那種贊助軟體,連這種商業軟體環境都可以糟到這種地步。他希望能夠改變,他覺得需要聯合所有軟體業者來發動 抗爭。工會有吧?有,有一個電腦產業工會,裡面全都是製作電路板的工程師,他們總是問「你們寫程式,不就是幾個英文字母拼一拼就夠了,還需要什麼福利?」 設計師知道不能進入這個不相關的地方,他詢問了政府,原來軟體是有一個聯盟的。但悲哀的是,軟體設計聯盟只是一個空殼,國家提供資源給這個聯盟為軟體發出 一些聲音的,但是卻做的沒有人知道這個聯盟,需要與政府要更多產業資源作為抗爭時,又是一個和事佬的角色,各個擊破。導致許多設計師都是想連結卻對面不相 識。

他卡住了,竟然萌生了不想寫程式這個想法
於是,他立即回到這個現實的世界,發現現實世界真是美好。大家一聽到”軟體設計師”的頭銜就投以崇拜的眼神,而且他待在公司的RD(研發)部門,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只要跟主管提案就好了,寫好之後也會有人幫你包裝販賣,他只需要好好地寫程式。

他能輕鬆地問藝術工作者「你們藝術家為什麼不去找策展人幫你發表?」或是「你們藝術家為什麼要養行政?應該是行政來養你吧?」

標準
資本消費咆嘯隔音間文化創意產業

藝術是實現政治迫害的工具

埃及是一個亞洲的觀光國家
還記得前幾年去埃及時
走到他們的市集就是相當熱鬧
由於非常貧苦,所以在觀光區的小孩也得會賣東西
每個小孩都會說一句英文「One dollar」
然後你也必然要與他們玩殺價遊戲
兩方堅持不下時
有時就會玩到火大

中國是一個亞洲的開發中國家
我們知道上海相當的進步,可能比美國還要有未來感
有許多科幻片直接就在上海取景
之前排敲天堂之門的時候
就和對岸的朋友聊到
中國現在的貧富差距相當龐大
整個中國是只有沿海省分有足夠的電力
西部其他的省分都是蓋許多發電廠
為了供給東部沿海而沒水沒電
他們稱西電東送

這兩天看到新聞
除了台北縣市和基隆市的家庭年收入增加好幾萬元以外
其他的縣市迅速的減少年收入
終於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
不夠錢的各縣市也將會朝向觀光化

然而正當倒扁風潮正起
凱達格蘭大道已經是全國媒體SNG車的停車場
紅色的血液流滿了總統府
一切的物資全部送往總統府
人民的力量真是不得小看~

而面對總統府左手邊 4公里的寶藏巖卻顯得嚴重貧血
不但嚴重貧血,最近將要失血過多而死了
曾經我們劇團在那個地方駐村表演過
所以曾看過那片美麗
一個隱藏於市區裡的九份
沒有芋圓和煩人的叫賣
那是一個活的古蹟

那段時間,我還認識了一個住隔壁的黑道大哥
由於他年輕時曾被通緝,因此躲在這個山裡
一住就住了數十年
一邊喝他泡的好茶,一邊聽他年輕時的一些豐功偉業
雖然有些話聽起來很像是虎爛的
不過看著他那少了很多段手指的右手
就會覺得相不相信好像也不是重點
畢竟真相本來就是只有自己知道
於是那段時間
我幾乎每天半夜都去他那裡聽他說一些古事
兩、三年後的今天我都還有和他聯絡

文化局希望可以藉由藝術的力量
讓寶藏巖這個地方可以重新被發現
將來要成為藝術聚落
就像九份一樣

一開始我們對於這樣的政策感到非常高興
但是當我進來時
發現有些不對
和大哥談過之後
才發現我們不過是一顆棋子
是將這群原本就住在裡面的居民
用藝術的旗號來將之趕走

然而在今年
多了一個創意市集
儼然已經看到未來的九份
那個叫賣的九份

尾巴終於露出來
可是他們實在太厲害了
原本的兩百戶居民
從一開始的離村補助將近一百萬元
到藝術家駐村
使得封閉的村民被迫接受外界
間接就已經趕走了許多居民
現在也只剩下30戶的時候
終於是可以清理的時候了
他們就地蓋了一座鐵皮屋
10月31日政府就要來強制遷離
在那之前離開者,給你72萬元
若要住國宅,則給你兩年36萬元
而這30餘戶的居民將要搬到鐵皮屋
那原本居民居住的房子要做什麼呢?

要重新整修

聽起來似乎是免費的裝潢喔
但是這個裝潢卻不是為了讓人住而做的裝潢
而是讓這群房子成為一家一家賣芋圓、手工藝品的商店

可笑的是
由於工程的關係
目前駐村的藝術家也即將被趕走
於是這個「寶藏巖”共生”聚落」即將成為最大的笑話

這是一個以藝術之名行政治迫害之實的例子
以各種名義來實現政治利益交換以致於迫害的例子太多
樂生的案例則是以重要交通為正名
因為擋住捷運施工,所以要拆除你住的房子

有一天你也會成為這些房子的居民
當然
除非你繼續往台北市和上海這類的地方移動
否則你也會成為埃及的那些小朋友一樣

從小就會英文了

寶藏巖地圖
http://blog.yam.com/thcoop/b7b7483b.jpg

寶藏巖 by 全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6%E8%97%8F%E5%B7%96

寶藏巖的人民,你們被看扁了! by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17937

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第一期工程 by 亞東建材網
http://www.i-ubm.com/miss2006/miss_proj_mi_summary.asp?Projno=20060511126&CsiCode2=&UnCode=

標準